我們的歷史

CCCD成立十多年,不斷引入及發展不同的社區藝術。總幹事莫昭如先生在劇場界有豐富的創作經驗,先後從外國引入不同種類的民眾戲劇到香港,當中包括被壓迫者劇場、一人一故事劇場、Playforward等互動形式,讓大眾在接觸戲劇時,思考自身和社會的發展。莫先生早在1994年創立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(APTFS),推廣民眾戲劇及民眾文化。

2007年,莫先生於北京一次藝術研討會遇上英國社區音樂大師Pete Moser,兩人一見如故,於是邀請Pete Moser來港舉辦社區音樂工作坊,展開了長達十多年的合作。社區音樂鼓勵個人創作,用音樂唱出個人故事,過往曾舉辦《社區音樂.唱彈香港地》(2012)、《飲茶作樂——深水埗之生命儀式》(2016)等社區音樂計劃;而在2018年,CCCD開展為期三年的《賽馬會「從聲出發」社區音樂計劃》,繼續於不同社區與街坊創作音樂。

從2008年起CCCD進駐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(JCCAC),工作紮根於石硤尾及深水埗區,定期舉辦文化旅遊「行行重行行」,探尋區內豐富文化資源,漫遊主流論述以外的歷史,重新繪畫社區文化、歷史、個人的關係。除了不同主題的導賞團外,CCCD亦製作了一系列以「深水埗演義」為名的戲劇,細說當年深水埗區的英雄人物和事跡,製作包括《不是霑叔不聚頭》、《明日陽光璨爛》等。

另一方面,CCCD亦致力發展共融舞蹈,從美國編舞家Alito Alessi引入DanceAbility概念,讓不同能力人士舞動所能,打破常人對舞蹈及身體的概念。2009年成立共生舞團,定期每月讓不同舞者相聚,尋找自己獨有的舞步。2019年暑假,CCCD請來Alito Alessi開辦為期四個星期的「舞動所能導師認證課程」,此為亞洲首個DanceAbility證書課程,培訓大約三十名合資格導師,有利於將來亞洲區發展共融舞蹈。

為了配合不同能力人士的需要,APTFS在2010年開始與香港聾人協進會合辦香港國際聾人電影節,集合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,探討聾人電影的多元和美學。第九屆聾人電影節將於2019年暑假在香港藝術中心舉行。

CCCD一直與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合作,務求提供多元藝術形式,讓大眾能夠嘗試及發揮一己所能。過往與日本大阪SAORI原創人城みさを(城美紗鷗)合作,在香港推廣SAORI (紗鷗麗) 自由編織藝術的普及,以彩線、織機為顏料和帆布作自由創作,編織出充滿生命光彩及個人情感的作品。

除了從外地引入不同藝術形式外,CCCD亦開創不同計劃來推動共融藝術及社區文化。於2013年舉辦了全港第一屆觸感藝術節,打破一般以視覺為主的藝術形式,從觸覺出發讓觀眾感受作品的形狀、肌理、質感及溫度,一方面為大眾及藝術品提供一種更親密的連結,另一方面亦讓視障人士有了欣賞藝術的機會,甚至進行創作的權利,達至人人皆可藝術。2019年將舉行第六屆觸感藝術節,以《非視覺記憶》為題,並進一步提高視障人士的參與程度。

雖然香港醫療體制缺乏對藝術治療的發展,但CCCD認為藝術有助於個人成長及治療用途,多年來舉辦不少與藝術治療相關的活動,包括2008年「藝展心窗:藝術治療與精神健康工作坊」、2013年「藝術與治療工作坊系列」。

CCCD是香港最先從美國引入圓圈藝術的機構,圓圈繪畫除了講求個人創作及想像外,亦需要參加者的合作和溝通,達至互相了解和包融。CCCD不時舉辦圓圈藝術工作坊,2017年更與日本殿堂級護膚品牌POLA合辦「圓圈藝術節」。

行為藝術亦是CCCD重點發展的藝術形式之一,經常與世界各地的行為藝術家合作交流,2012年帶領一班藝術家到德國、意大利演出,2013年舉行了「香港台北雙城行為藝術交流」,而2018年亦策劃了以行為藝術、影像紀錄等藝術形式為主的展覽《流動的邊界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