© 2023 Copyrights by cccd.hk
© 2023 Copyrights by cccd.hk
日期: 2020-12-04 - 2021-02-26
轉眼已到2020年尾,大家還健在嗎?過去一年漫長又突如其來的激蕩、疲倦、恐懼、疑慮、勇氣.......,又剩下幾多呢?假如沒有過去幾十年的堅持和不斷為人為己的現實醞釀,我們又如何接著一個又一個措手不及的浪潮呢。
若說為他人發聲,《革命女》、《我們在此相遇》和《姐姐妹妹和紫藤》為別人同時也是確認自己。
若說醞釀,《Why 馬國明 Why Benjamin》輕盈地回望那時候的「一小撮人」讀書人。
若說堅持,《甘浩望巡禮之年》和《就是一場馬拉松──梁耀忠的社會參與》是默默固執付出的理想型。
若說浪潮,《她的反世貿》和《菜園花花之愈抗爭愈美麗》是一波又一波的浪花吧。
若說健在,《我們總是讀西西》和《何止孟浪》讓我們溫暖而純真的感受藝術與文字。
江瓊珠,資深記者及導演。創作多部紀錄片,多以香港社會運動作主題。近年新作《書人頌》和《刑暴誌》關注、回應及嘗試面對當今社會。 社區文化發展中心聯同art-mate 首次推出2020年12月4日至2021年2月26日, 三個月24小時內隨時隨地無限觀賞。 網上放映收入,扣除小部份行政開支,全數將交予江瓊珠及她的團隊拍攝新的一齣紀錄片,暫名叫《詩酒年華》:講述七十年代幾個年輕詩人的浪漫和邀進故事,影響所及,直至今天。
《姊姊妹妹和紫藤》
2009年爆發的「反高鐵、護菜園」運動,是新界非原居民運動的重要一頁,她們面對高鐵融合和家園被毀的危機,可說是今天新界東北反抗的預演。有關「反高鐵、護菜園」運動的影像紀錄並不多見。本片特別之處在於將視點聚焦在運動女將之中,傾聽她們的心路歷程,使菜園村運動一直受忽略的女性角度,走上台前。本片導演江瓊珠除了活躍於文化出版界,近幾年常以「女性與社運」為題拍攝紀錄片。
導演的話:
這條片裡的被訪者全部是女生。剪輯時,我發覺,可以同時製作一條「全男班」──朱凱迪、葉伯、游伯、波叔、明哥……在整個抗爭過程中,他們同樣喊破喉嚨傾力以赴。選擇了高婆婆高春香BoBo阿餅小玉一干人等,沒有什麼理性原因,純粹感情作用。阿竹說,激發她出來抗爭的是劉皇發;我決定做這條片是因為高婆婆的一次嗌咪。
2011年初,運動已發展至護村階段,我偶而來幫忙巡守。一次真的兩營對陣,示威的我們手無寸鐡,只能不停唱歌喊口號振奮士氣,一直都很激昂,句句都是拳頭錚錚的感嘆號,忽而,我聽到一把低沉的聲音像背書似的說:新村我好想快的搬……冇路我搬唔到……最有趣是,她散文式的陳述,竟然得到迴響。站在前頭的一眾示威者,隨著她平板的腔調,一句一句把她的心情和訴求一起背誦下來。兩條平衡線,像巴哈的對位音樂,重複又重複,音節簡單而意境高遠,非常悅耳。那是我聽過的抗議文本中,最樸素最動人的。特別是最後一句──點做政府呀?哎。似乎沒有人跟著她唱最後這個哎字,但一個哎字總結了她從開始至那一刻的無奈。
為了讓這段抗議文本傳誦下來,我選了十三個女子,讓她們在鏡頭前講述大家為什麼要抗爭,過程中發現了什麼,將來又會怎麼樣。實在太動聽了,十三個女生的講話,我反反覆覆聽了無數遍,每一次聽,對她們的心情和想像,都聽得出多一點感受來。她們的個性也因為一次又一次的回帶而格外張顯。只有少數人天生是戰士,大部份人都在日常生活的細碎中過著沉默的人生。高春香的心本來已經離開菜園村,這次抗爭使她重回原點回饋土地;我記得她教大家喊口號的方式是:一連喊十次,一次比一次有力量。在鏡頭前,沒有人比她更豪邁了。或許,她本來就是一個戰士。
做過一連串訪問後,我發現,原來每個人都可以是戰士。不管平日有多靜默,形勢迫到埋身時,菜園村可以生出很多個高春香。村長珍形容自己向來是怕事的小師奶,菜園村出事後,她變得很惡死。是的,本來很溫文的村婦,面對不公義,個個都變得很惡死。大曾太有天火得要去剪鐡絲網。傳媒珍本來不喜歡說話,結果要負責招呼傳媒。不願意也要願意,她常常反問:外人都來幫我們,我們是不是要自己幫自己?
影片中有好幾個外人。她們是走出課堂的學生,她們是資深社運份子。有人戰戰兢兢,有人信心滿滿;有人參與了不合乎自己性情的崗位;有人,看清了現實,從此回不了頭。我們喜歡社會運動,因為社會運動承諾的是覺醒和改變。一切你以為不能動搖的,不一定如想像中牢不可破。只看大家有沒有走多一步的勇氣。而所謂轉化往往是由外至內的,非常實在。有天我們推倒了鐡絲網,爬上了推土機,雙方對峙了幾小時,表面上沒什麼事情發生,但行動卻讓我們感到愉悅感到希望即將到來。一個行動代表一種可能。運動現場天馬行空的對抗策略,就是生命的再發現。
那些外人,目標清晰的有;猶豫不確定的有;大家在廣闊的社運空間裡思考、游移、試驗、提問、尋索……最後成就什麼失去什麼,我不知道。光是菜園村這一次短暫的交匯與聚合,就已經很美麗。
多年以後,或許有人相信那是段流金歲月--青年學生跑上來尋書問道;書痴清早來過午後又再訪;讀者流連,捧著大師的新作,凝神膜拜...他們都說,書的背後,是馬國明,是一個人不妥協的高品位選擇。小小一間書店,溢滿幾代人關於理論、關於知識、關於學問,款款深情的追尋與探求。時代不知是前進了還是倒退了,2006年6月24日,書店搞了一個結業派對。香港唯一的獨立英文學術書店,堅守二十八年後,終究還是走到這一步。記錄片《why馬國明? why Benjamin?》敘述馬國明與曙光書店的前因後果。讀者戀戀難捨,馬國明頭也不回輕鬆上路。有人認為這是歷史任務的完成。歷史是什麼?是偶然與吊詭,還是經驗的不斷重複?或許,他的偶像班雅明會比較清楚。
本事
喜愛閱讀的人,在香港,至少都會聽過西西。《我們總是讀西西》集合了一眾作者,藝術家,評論家,學者,以至普通讀者,讀一段西西,說一段西西。所讀的片段,來自西西最經典的作品 : 所說的片語,或抒發讀後感懷,或縷述讀後衍生的行動,或指陳作品的生活及社會意義,或力薦西西的果毅堅強,或略道與西西的個人交往。配以多位藝術家的圖像設計,聲音影像,鋪出進入西西作品的玄關過道,刺激深進閱讀與思考。言簡之,是向作家西西致意的一部謙卑製作。
這是香港,這是馬來西亞,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。我們或許遇上,或許不。生活有時熱熱烈烈,有時,什麼都沒有發生。人生旅途上,我們承受,我們拒絕。多數時候,我們不過是想做多一點點,稍稍改變現狀。
《我們在此相遇》紀錄了香港及馬來西亞五位社會運動份子在生命某些階段的思考,掙扎與抉擇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甘浩望巡禮之年》
這一年,如往常的一年,甘浩望習慣在星期天主持黃雨傘彌撒;這一年,如往常的一年,他不斷參加示威遊行;這一年,如往常的一年,他中港兩地頻撲來回;這一年,如往常的一年,他唱了很多很多歌……
從意大利到香港,在東方生活四十多年,甘浩望的這一年,真如往常的一年,毫無變化、單調又重複地,過著如往常一樣的日子嗎?
片長 : 1小時40分鐘 語言 : 粵語/意大利語/普通話/英語 字幕 : 中英文 / 意英文 格式 : DCP 製作年份 : 2018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何止孟浪》
人走了,帶走許多也遺下許多。 詩人孟浪,2018年12月病逝。在上海受政權迫壓流亡至美國,再抵香港,最後選擇定居台灣。終其一生,孟浪以詩人追尋自由的意志,熱烈地生活。以行動反暴政,以詩歌張揚文學的力量。 生命輾轉流徙,旅途中,他遇上的、喜歡上的,不外乎詩人。 妻子、朋友、戰友,和孟浪談詩論政,無一不感受到他待人處世暖烘烘的情感溫度。 時代喧囂,每個人都被命運催趕。某時某刻,大家萬般不捨,告別孟浪,整裝上路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就是一場馬拉松──梁耀忠的社會參與》
年輕的光陰,彷彿特別美好。看,這是我們佔領過的房子、出版過的刊物、組織過的團體、提供過的服務……歲月在各人身上攀爬,三十幾年不算短,從利物浦到倫敦,梁耀忠重訪舊地重遇舊友,封塵的記憶如繁花片片飄落……那個年頭,他們活得很精彩。
今天的日子也不錯。工友、街坊、同志一干人等,生於斯長於斯,不嫌瑣碎地扎根社區。沒有過去的堅持,就沒有今天的累積。社會進展何其緩慢,他們不得不腳踏實地步步前行,就像一場馬拉松,你只管告訴自己:不要停下來不要停下來……
下架日期:2021年2月26日
租看期:租看期將於下架日期(2021年2月26日)或您開始觀看後24小時到期,以較早者為準